一、古今儿童的异同:从嬉戏中看成长差异
共同点:天性爱玩,嬉戏是本能
无论是古代儿童还是现代孩子,对玩耍的热爱是共通的。《稚子弄冰》中“稚子金盆脱晓冰,彩丝穿取当银钲”,展现了古代孩子对自然之物的好奇与嬉戏天性;如今的孩子在游乐场、公园奔跑打闹,本质上都是用玩耍探索世界。
不同点:成长方式的时代变迁
1. 创造与购买的对比
古代儿童擅长就地取材、动手创造:一块冰能做成“银钲”,一根竹枝能当马鞭,体现了对自然材料的灵活运用和想象力。而现代孩子的玩具多依赖购买,现成的电子玩具、塑料模型虽丰富,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“从零开始创造”的机会。
引导方向: 鼓励孩子模仿古诗场景,用树叶、石子、布料等天然或废旧材料自制玩具,比如用树枝编小筐、用瓶盖做棋子,在动手过程中找回“创造的乐趣”。
2. 职责与成长的差异
古代社会中,儿童从小参与家庭劳作,与成人“各尽其职”——如《四时田园杂兴(其三十一)》中“童孙未解供耕织,也傍桑阴学种瓜”,孩子在模仿成人劳动中学习生存技能,理解责任与担当。而现代孩子常被过度保护,学业之外的生活琐事多由长辈代劳,一定程度上缺失了“在实践中成长”的机会。
引导方向: 结合日常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任务,比如整理玩具、帮忙摆碗筷,在“做事”中体会责任,就像古代孩子在学种瓜中理解生活不易。
二、自然探秘:公鸡打鸣的真相
古诗中“敲成玉磬穿林响,忽作玻璃碎地声”的嬉戏场景始于“破晓”,而古人常以公鸡打鸣判断黎明。借此可带孩子探索:公鸡为什么会打鸣?
- 科学真相:公鸡打鸣并非为了“叫人起床”,而是出于生物本能——
1. 宣示领地:通过鸣叫向其他公鸡宣告“这是我的地盘”;
2. 吸引雌性:用洪亮的声音展示自身活力,吸引母鸡注意;
3. 生物钟影响:公鸡对光线敏感,黎明时分光线变化会触发其打鸣行为。
- 互动探讨:问问孩子“如果公鸡会说话,它打鸣时可能在说什么?”,用趣味对话帮孩子区分“人的想象”与“动物本能”,培养理性思考能力。
三、从“冰钲”到打击乐器:走进声音的世界
《稚子弄冰》中孩子把冰当作“银钲”敲打,钲是古代一种铜制的打击乐器,而诗中“玉磬”则是用石头制成的打击乐器(形态多为扁平石板,悬挂后敲击发声)。
什么是打击乐器?
打击乐器是通过敲打、撞击发声的乐器,能发出清脆或厚重的声音。
- 古代打击乐器:除钲、磬外,还有编钟、鼓、锣等;
- 生活中的“打击乐器”:让孩子找找身边的“天然乐器”——用筷子敲空碗(模仿钲声)、拍桌子(类似鼓点)、摇装石子的塑料瓶(像沙锤),甚至拍手、跺脚都是简单的“打击乐”。
博物馆实践:触摸真实的“磬”
带孩子走进博物馆(如成都博物馆的石磬展品),亲眼观察古代磬的材质(多为玉石或坚硬石材)、形状,聆听工作人员演示的磬声(浑厚悠扬,与冰块的清脆声不同)。让孩子对比:“博物馆的磬和我们做的冰钲,声音、材质、用途有什么不一样?” 从真实器物中感受古人对“声音”的探索与智慧。
古今与科技的碰撞
古代孩子只能借自然之物模仿乐器,现代科技让打击乐器更丰富:电子鼓、卡通手铃,甚至手机APP能模拟各种打击乐声音。
引导方向: 和孩子玩“家庭打击乐”游戏,用自制冰钲与日常物品编一段节奏,感受“声音与创造”的乐趣,理解人类对声音的探索从古至今从未停止。
四、古今“玻璃”大不同:诗词中的器物密码
诗中“忽作玻璃碎地声”的“玻璃”,和现代玻璃并非一物。
- 古代的“玻璃”:多指透明的玉石(如水晶、水玉),因质地晶莹、易碎,被用来比喻冰的清澈与脆弱;
- 现代的玻璃:是用石英砂等材料经高温熔化制成的人造材料,广泛用于建筑、日用品,是工业文明的产物。
引导方向: 让孩子观察身边的玻璃制品,对比图片中的玉石,说说“古今‘玻璃’的差异”,体会语言随时代的演变,感受古人对自然之物的细腻观察。
五、拓展积累:小学阶段描写儿童的经典古诗(考点提示)
以下古诗常出现在课本及考试中,可带孩子对比赏析:
1. 《村居》(高鼎):“儿童散学归来早,忙趁东风放纸鸢”——春日放风筝的童趣;
2. 《宿新市徐公店》(杨万里):“儿童急走追黄蝶,飞入菜花无处寻”——追逐蝴蝶的灵动;
3. 《池上》(白居易):“小娃撑小艇,偷采白莲回”——偷采莲花的天真。
学习建议: 找出诗中儿童的“玩耍方式”,体会童真,同时记忆名句应对考试。
六、汉字里的文化:从“稚”字看两岸同心
诗中“稚子”指幼童,“稚”字在台湾地区仍常用——台湾将“幼儿园”称为“幼稚园”。这个字承载的“幼小、纯真”之意,跨越海峡相通,体现中华文化的统一性。
引导延伸: 告诉孩子“无论大陆还是台湾,都用同样的汉字,都有对‘童年’的相似理解”,培养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。
七、动手实践:自制“冰钲”,复刻古诗场景
带孩子体验古人的乐趣:
1. 准备材料:金属盆(或冰箱制冰盒)、彩丝、清水;
2. 步骤:
- 前一晚装水冷冻成冰;
- 次日用彩丝穿过冰块(可提前插小棍方便穿线),模仿“彩丝穿取当银钲”;
- 敲打冰块听声音,观察融化、破碎过程,感受“忽作玻璃碎地声”的画面。
3. 思考:“亲手做的冰钲和买的玩具,哪个更有成就感?” 体会创造的快乐。
八、创意表达:绘制“古今儿童嬉戏对比图”
通过绘画直观呈现差异:
1. 构思画面:
- 古代侧:画孩子弄冰、用树枝游戏、田野追蝶,突出“自然材料”“户外场景”;
- 现代侧:画孩子玩电子玩具、游乐场嬉戏、搭乐高,突出“购买玩具”“多样场景”。
2. 分享交流:让孩子讲解画中细节,梳理古今玩耍方式的异同,加深对“成长”的理解。
融合与启发:从古诗到多元成长
本指南将音乐(打击乐器、磬声体验)、美术(绘画对比)、民族情节(“稚”字与两岸文化)、古今对比(玩具、玻璃、职责)、科技(冰箱制冰、现代乐器)等多元素融合,让孩子在理解古诗内涵的同时,通过对比、探索与实践,收获文化认同、科学知识、创造能力与责任意识,实现从“读诗”到“成长”的深度启发。
下一篇
共同点:天性爱玩,嬉戏是本能无论是古代儿童还是现代孩子,对玩耍的热爱是共通的。结合日常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任务,比如整理玩具、帮忙摆碗筷,在“做事”中体会责任,就像古代孩子在学种瓜中理解生活不易。找出诗中儿童的“玩耍方式”,体会童真,同时记